我國經濟理論創新發展的40年(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不要和陌生人跳舞》??????修訂工作,并廣泛征求修改意見和建議,《不要和陌生人跳舞》《資治通鑒》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誡子書》有言,“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周易》言,“君子以儉德辟難”;《左傳》道,“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古語中有很多關于“儉”的箴言,告誡后人要培養儉樸的作風,從“儉”中去體驗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不斷磨練自己的心性。古人素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室”的樂趣;更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還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與平和。常言道,“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保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才能遺大德于世間。
“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黨的十九大發出新的綠色發展號令。,樹立“天人合一”的整體生態思維。中華文明從肇始之初就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態化思維方式,從“人—自然—社會”整體意義上認知和思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天人合一”認為人類和自然萬物是一種整體性的大生命觀,是宇宙自然界的生生之德完滿合一的自然狀態,人以其文化創造成為協和萬物的德性主體,能“為天地立心”,把生養萬物作為自己的職責,用仁愛之心對待自然萬物,行自然界的“生生之道”。“天人合一”的整體生態思維是對工業文明的整體性超越。工業文明的理論前提是自然資源是無限的,可以依憑科技和工具的進步無限制地開發利用;其價值目標是為了實現資本利潤最大化,對工人和自然進行雙重盤剝;其實踐指向是奉行物質主義和個人主義,以無限追求物質財富的方式實現人生價值,忽視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片面追求個人權利,忽視個人應當承擔的責任,為社會與自然危機埋下了隱患。新時代,生態文化是對現代工業文明的超越和揚棄,從而走向“天地人”整體觀的視域。“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是系統化的整體性思維,用協調發展的方式看待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就是要使人能夠享有自然界的生態資源,并實現永續發展。
奮進在綠色發展之路上的中國,被國際社會普遍視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2017年,河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等3個來自中國的團隊和個人,榮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頒發的“地球衛士獎”。2018年,浙江省“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也榮獲了這一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要用制度機制來保障。建設生態文明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等方方面面,需要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來守護綠水青山、保障綠色發展。這既是歷史的經驗,也是現實的選擇。必須進一步強化制度保障和法律約束,確保生態保護始終擺在優先位置。要用制度強化各級黨委政府的環境保護職責,做好生態環保干部配備工作,充分滿足生態保護建設的要素配置,保障生態保護建設資金投入,大力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并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要建立完善生態保護優先負面清單,進一步提高違法違規成本,加大執法力度,對造成嚴重后果的人依法追究責任,真正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此外,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重在行動。要在充分發揮制度建設治本作用的同時,積極培育生態文化,推動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實現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隨著城市化的迅速推進,城市產生的垃圾數量越來越多。目前,城市垃圾總量已占全球垃圾總量的90%以上,成為當今一大世界性的“公害”。及時清運和處理城市垃圾,是建設優美、整潔、文明的現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條件。有位名人說過,“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寶貝”,此話不假。世界各國紛紛開發垃圾資源化技術,通過回收垃圾中的有用成分實現了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我國一些城市在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經驗,我們要以實現垃圾的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為最終目標,盡快建立和完善資源回收利用制度,制定垃圾處理的技術政策,加強適用技術的開發和綜合示范,并按照技術創新的原則,從垃圾的分類收集到資源化利用進行系統集成,形成“生產—消費—廢物—利用”的良性循環。,老漢走了,兒子來了……子承父志、世代相傳。如今在八步沙林場管護區內,林草植被覆蓋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70%以上,建成一條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8公里的綠色長廊。
樹立市民的城市生態安全意識。城市生態安全是指城市生態環境能夠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狀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實現生態安全,就是要保護好山水林田湖草,保持土地、水源、大氣、天然林、地下礦產、動植物物種資源等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使生態環境能夠有利于經濟增長,有利于人與自然關系協調,有利于人民健康和生活質量的提高。很多國家的情況表明,公眾廣泛參與環境管理和建設是環境得以維護和改善的基本社會條件。而我們有些地方在動員廣大民眾直接參與保護環境方面做得不夠。因此,要改善生態環境,最主要、最基本的就是要喚醒市民的生態安全意識,樹立生態安全觀念。并把力量主要用在幫助公民大量直接地參與環境保護上,用在啟發、教育公民的環境意識,改變那種視環境為單純的物質生產和消費對象的狹隘功利觀念上,用在幫助公民捍衛自身的環境權益上,讓生態安全意識成為市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長興是河長制的發源地,在全國最早試行河長制。這里地處太湖之濱,河網密布、水系發達。說起河長,長興人如數家珍。全縣總長1659公里的河道,全部納入528名各級河長管理,此外還有小微水體塘長、渠長、澗長2029人。河長制帶來“河長治”,如今,水清、岸綠、景美,成為尋常景致。
在發展速度上,要保持較高水平。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就意味著我國現代化進程明顯加快,原本到本世紀中葉的目標要在2035年實現。為適應這一變化,我們提出到2035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6%,為此每年必須完成營造林任務1.1億畝,其中人工造林要保持較大比重。同時,要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制度,對森林、草原和林地、濕地進行全面保護,防止林草資源過度消耗,切實鞏固擴大國土綠化成果。,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揭示出,“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人的理念決定人對自然改造的方向,人的實踐活動不是任意妄為的,需要正確發揮人的主體作用。當前,生態文明建設、化解生態危機,需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讓自然生態更優美,人民生活更美好。